不同波形沖擊電流的等效變換——電涌保護器應用中的幾個問題的探討
不同波形沖擊電流的等效變換
SPD的沖擊電流試驗會碰到諸如8/20、10/350、10/1000或2ms等不同波形,那么從對于SPD的破壞作用等效的角度看,如何進行不同波形沖擊電流的峰值換算,有人主張按電荷量相等的原則進行換算。按照這一原則,只要將兩種不同波形的電流波對時間積分,求得總的電荷量,令兩個電荷量相等,就可得到兩種波的電流峰值之間的比例關系了。這種變換方法與泄放沖擊電流的元件沒有一點關系,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。還有人主張按能量相等的原則進行換算。按照這一原則,不僅要知道兩個電流波形,還要知道當這兩個電流波流入電壓抑制元件時,該元件兩端限制電壓的波形,然后將各個時刻對應的電流值和電壓值相乘而得出功率波,再將功率波對時間積分得出能量,令兩個能量值相等,就可得到兩個電流峰值之間的比例關系了。這種變換方法考慮到了具體的非線性元件,但沒有考慮沖擊電流的熱效應和電流值很大時的電動力效應。實際上就氧化鋅壓敏電阻而言,它能承受的8/20沖擊電流的能量比承受2ms時的能量大,如圖4所示[4]。該圖表明了厚度為1.3mm的早期壓敏電阻樣品能承受的沖擊電流能量隨電極面積的變化。可見,能量相等的原則至少對壓敏電阻是不適用的。
對氧化鋅壓敏電阻在大電流下破壞機理的研究得出了下述結果[4];在大電流作用下,壓敏電阻的破壞模式有兩種(見圖5),當大沖擊電流的時間寬度不大于50μs時(例如4/10和8/20波),電阻體開裂;當電流值較小而時間寬度大于100μs時(例如10/350、10/1000和2ms波),電阻體穿孔。兩種不同破壞模式可以這樣解釋:時間很短的大電流在電阻體內產生的熱量來不及向周圍傳導,是個絕熱過程,加上電阻體的不均勻使電流的分布不均勻,這樣電阻體不同部位之間的溫差很大,形成很大的熱應力而使電阻體開裂。當沖擊電流的作用時間較長時,電阻體不均勻造成的電流集中,使電阻體材料熔化而形成穿孔。
圖5的實驗曲線表明,使用壓敏電阻體破壞的電流密度J(A·cm-2)與沖擊電流波的時間寬度r(μs)之間的關系,在雙對數坐標中大體為一條斜率為負值的直線,因而可用下面的方程式來表達:
logJ=C-Klogr
式中,C和K是與具體器件相關的兩個常數,可以根據實驗資料推算出來,于是就可以計算出這種產品能夠承受的不同波形沖擊電流的峰值了。
綜上所述,對于以壓敏電阻作為非線性抑制元件的SPD,為進行不同波形沖擊電流之間的等效變換,應以兩種不同波形(例8/20、10/350)的沖擊電流對所選定的壓敏電阻進行試驗,分別得出使試樣失效的兩個電流峰值,代入上式,求得常數C和K的具體數值,然后利用該公式進行計算。試驗式不一定進行到樣品開裂或穿孔,可將壓敏電壓變化達到-10%作為失效判據。
應當指出,就是不同企業、不同批次的壓敏電阻器,盡管尺寸規格相同,但實際能承受的沖擊電流(能量)的水平可能相差很大,因此必須對每批供貨逐批抽樣檢驗。
5SPD的殘壓與沖擊電流峰值關系
IEC61643-1對SPD限制電壓的測量方法作了這樣的規定:若測試信號為8/20電流波,則要求在標稱放電電流In的0.1、0.2、0.5、1.0和2.0倍下測出殘壓值,且正反向都必須測量,然后做出殘壓-電流風流值的擬合曲線,取曲線上的最高點作為SPD的限制電壓值。若測試信號為組和波,則要求在開路電壓U 0.1、0.2、0.5和1.0倍下測出殘壓值,且正反向都必須測量,以測得殘壓值中的最高值作為SPD的限制電壓值。這意味著SPD的最高殘壓值不一定發生在最大沖擊電流下的時候。當SPD中有電抗組件(例如L-C低通濾波器)的時候,可觀測到小沖擊電流下的殘壓高于大沖擊電流下的殘壓的情況,證明了IEC61643-1的這種規定的合理性。若已經確切地知道了SPD中沒有電抗,而僅由限壓型或開關型非線性元件,以及兩端口SPD中的隔離元件不是電感而時電阻的話,則因為這類SPD的最高殘壓總是發生在沖擊電流峰值大的時候,因此,只要在最大電流峰值下測定即可。
還應指出,當以8/20電流波測量壓敏電阻的殘壓時,電流波達到峰值Ip的時刻ti,與電壓波達到峰值Up的時刻tu并不重合,tu先于ti(見圖6(a))。這是由壓敏電阻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,前面講到,當沖擊過電壓侵入時,壓敏電阻從“絕緣”變成“導通”的響應時間不超過1ns,但導通電阻從大到小,達到穩態值則需要較長的時間。也就是說,在8/20電流波的作用時間內,壓敏電阻的電阻值r還在不斷減小,而電壓波是每一時刻的電流值I與該時刻的電阻值r相乘所形成的,因而電壓波的峰點與電流波的峰點不會在同一時刻出現。
壓敏電阻的8/20沖擊電流試驗中,經常會看到如圖6(b)所示的電壓波,即一開始有一個尖峰,且波頂明顯下傾。這不是壓敏電阻的真實限制電壓波,而是放電電流的輻射干擾電壓L 迭加在正常限制電壓上的結果。